在时代的浪潮中,“背包精神”如同永不褪色的旗帜,以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不断丰富内涵。它既承载着老一辈农信人深耕“三农”的坚韧品质,又彰显着新时代农商人“以民为本”的赤诚初心,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精神坐标,绽放着耀眼的时代光芒。
传统基因:晋商沃土上的精神根系
太谷,这片被誉为“中国华尔街”的晋商文化发源地,自古以来便是商业文明的摇篮。太谷农村信用社深植这片沃土,将晋商精神融入血脉,以对“三农”事业的无限热忱,在乡间阡陌中践行金融为民的使命。
用脚步实现跨越。三晋大地的沟壑间,老一辈农信人的脚印曾是最有力的见证。粗布褂子在山风中猎猎作响,千层底布鞋踏过碎石与荆棘,十几公里盘山路需蹚过三四个时辰的晨光与暮色。鞋底磨穿了就用麻线纳补,鞋帮绽开的裂口像极了他们被山风刻满皱纹的额头,却始终朝着炊烟升起的方向固执前行。肩上的背包晃出岁月的韵律:春光田野间的备耕生产、夏令时节的滚滚麦浪、秋天果园的丰收场景、冬季大棚里的生机盎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用双脚为百姓踏出了一条致富路,用“晋商人”特有的坚韧让金融服务有了泥土的重量。
用本子记录发展。那本边角卷翘的线装笔记本,是农信人揣在怀里的“乡土年鉴”。泛黄的纸页上,钢笔字里行间浸着柴火灶的烟气:左页记着惠安村武大哥家下周计划购置水泵,右页写着水秀村赵大叔家计划新建蔬菜大棚,夹着麦穗标本的页码间,还记录着如何用信贷资金帮种植户引进玫瑰葡萄新品种。当笔尖划过“秋粮预计亩产800斤”“肉鸡存栏数27头”的字样,这些带着露水气息的数据,正悄然编织成整村授信的经纬线,让金融活水循着笔记本里的“阡陌坐标”,他们以“晋商人”的真诚精准滴灌进每一寸渴望丰收的土地。
用情怀服务大众。帆布包的拉链声,曾是太谷乡间最温润的音符。他们蹲田埂填贷款单,伏炕桌讲存折明细,甚至在牲口棚伴着草料味放贷款。与农户共商规划、同收果实、联销产品的岁月里,单棚延展成产业带,小企业带富千户,老手艺闯出名堂。帆布包里藏着农户按红手印的温度、老人紧握的力道,以及丰收时硬塞的苹果。这些细节让金融服务褪去数字冰冷,更密切了与广大农户的鱼水情深。他们以“晋商人”的格局打开了服务“三农”的新天地!
创新实践:时代浪潮下的转型突破
在时代浪潮的奔涌中,改制后的太谷农商银行始终坚守“因农而变 顺农而为”的初心,在服务“三农”的征程中不断探索进阶之路。为精准对接农户与小微企业需求,全员携政策、产品与服务下沉基层,捕捉民生金融诉求,用实际行动传承背包精神的时代内涵,践行支农支小的使命担当。
一是服务理念的迭代升级,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赋能”。金融产品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最初的小额信用贷款,逐步细化为“惠农、惠民、惠商、惠企”四大系列产品矩阵,并配套定制化授信方案。服务团队从专岗到全员联动。构建“党委引领+部室包片+支行攻坚”三级联动机制,打破岗位壁垒,推动全员参与基层服务。通过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商户门店,实现金融需求与服务供给的无缝对接。走访范围从重点领域到全面覆盖。通过“调研摸实情、走访见实效、营销出实招”活动,分行业、分区域、分时段开展多轮次的走访对接,拟定作战图和任务书,推进“双户”营销拓展,让普惠金融触达城乡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二是经营机制的系统革新,以精细管理激活政策效能。政策落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深入推进“三千三百惠农”工程、信用体系建设及千企万户大走访等活动,结合区域产业特征细化目标,通过“一乡一策、一村一品” 的定制化流程,确保政策红利快速直达市场主体。客户管理从“粗放服务”到“数据驱动”。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客户分层分类体系,通过消费习惯、经营状况等全面分析,为农户和企业量身定制差异化服务方案。服务渠道从“物理网点”到“生态融合”。创新“金融+”模式,与政府、教育、医疗、商圈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系列“惠民活动”,通过嵌入政务服务、生活缴费、电商平台等场景,构建全方位金融生态体系,让服务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每个环节。
三是科技赋能的跨越发展,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体系。将“背包精神”融入科技内核,引导广大农户通过“晋享生活”APP 即可申请小额贷款,现场采集资料、核验放款;针对不便出门的特殊客户,携带移动展业平台开展上门服务;在村口便利店布设“助农金融服务点”,利用现代化科技穿透城乡数字鸿沟,实现“老背包”与“新科技”的温暖握手。通过手机APP实时跟踪客户需求,利用便携式发卡机现场完成开卡、授信、放款全流程。科技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让“背包精神”以更温暖、更便捷的方式扎根基层,成为连接城乡金融的“毛细血管”。
文化赋能:薪火相传中焕发活力
改制后的太谷农商银行深谙文化的强大驱动力,将“背包精神”深度融入经营管理的血脉之中。以“五心工程”为内生动力,坚定服务“三农”信念,怀揣对群众的深厚情感,积极践行普惠金融使命,将暖心服务送至千家万户。
打造特色主题银行。在金融创新的赛道上,太谷农商银行积极探索社群营销新模式,精心打造特色主题银行。其一,深化社群营销体系,匠心雕琢体育、书法、文学、玛钢四大主题银行。通过精准定位与深度运营,不仅成功挖掘区域高净值客群价值,实现客群的高度忠诚转化,更借助场景化服务与口碑效应,全方位提升品牌社会影响力与市场认知度。其二,通过系统分析客群特征,精准捕捉特定群体的隐性金融需求,量身定制专属金融产品与服务方案,以特色化路径打破同质化竞争僵局,开启网点差异化经营的品牌建设新征程。其三,鼓励各支行因地制宜,深度整合地域文化特色与客户偏好,打造独具匠心的差异化、个性化主题银行,为客户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务,满足客户多层次金融需求。
借助节日强化宣传。在金融知识宣传领域,太谷农商银行善于抓住重要节日契机,构建多维宣传矩阵。依托科技节、桃花节、西瓜节、红枣节等节日,广泛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全体员工化身“金融知识宣讲员”,向群众普及存款保险、反洗钱、电信诈骗防范、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实用知识,现场答疑解惑,将金融知识普及与乡村艺术节活动深度融合。同时,借助视频拍摄、直播互动、打卡分享等创新形式扩大线下宣传影响力,并充分利用纸媒、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拓宽宣传渠道,构建金融宣传、农产品推广、文化旅游推介的多元联盟,实现宣传主题的裂变式传播,提升覆盖面与影响力。
坚持开展文艺下乡。太谷农商银行通过“文艺下乡”的形式为广大农户送上丰盛的“知识大餐”。组织全员走进玛钢工业园区、信息学院等地,以歌舞小品、相声快板、有奖竞答等形式全方位构建沉浸式宣教场景,让金融知识在欢声笑语中搭建起农商银行与客户的情感桥梁。同时,持续推进“讲述农商好故事、传播农商好声音、树立农商好形象”活动,多维度讲述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实现金融文化与服务民生的有机融合。
从传统到现代,从步履蹒跚到科技赋能,“背包精神” 在太谷农商银行的传承与发展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面指引前行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商人在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续写新的辉煌。
(太谷农商银行 马利芳)
【责任编辑:曹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