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分钱,都浸润着乡亲们的血汗。作为土生土长的伊犁人,我至今记得儿时蹲在田埂上,看爷爷奶奶佝偻着背插秧的背影,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黄土地里刨出一家人的生计,那些存折上的数字是汗珠子摔八瓣换来的生存尊严。
2019年,当我成为新疆伊犁国民村镇银行反诈专岗的那一刻起,我便清楚——从此,我守护的不再只是流水与数据,而是这片土地上我最为熟悉的父老乡亲的安稳梦。这份守护在五年后的寒冬深夜,化作一场与诈骗分子的生死时速。
系统空窗期下的冷静分析。2024年10月,涉诈账户数量悄然攀升,一串串涉诈数据让我压力倍增,但我没有迟疑,通过对涉案交易的深度复盘,我梳理出涉案账户交易规律:所有异常行为,高度集中于夜间8:30至凌晨2点,这是营业网点闭门后,系统预警的空窗期。他们冒充客户经理,利用乡亲对银行的信任,诱骗存量客户出借账户参与洗钱。更棘手的是,当时我行的反诈预警监测系统正处于升级上线阶段,无法及时管控风险。在系统空窗与诈骗高发的双重夹击下,我选择迎难而上。因我知道,这一刻的坚守,背后有成千上万个家庭的托付。
以身铸盾,以爱为灯。经汇报批准,我主动请缨加入系统测试组,凭借一线反诈经验提出多条针对性优化建议。同时,申请延长夜间人工管控时长,将柜面系统固定完工推迟至22:30——在诈骗的“黄金时段”,以最原始却最可靠的方式,开展人工排查、手动干预。去年十月至今年一月,我坚持每日22:30前完成末轮人工账户筛查,凌晨12:00之后进行二次复核。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总得有人当那个“坚守的哨兵”。那个除夕夜,当窗外鞭炮声炸响时,我正盯着屏幕上的数字,丈夫发来儿子安然入睡的照片,那一刻我突然懂得:所谓坚守,不过是想让更多家庭能安稳度过这个春节。
暗流涌动的寒冬。“请问...银行真有客户经理在我们村办贷款吗?”。2025年1月10日19:15我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特克斯县沙某(化名)的声音带着急促和颤抖,通过客户断断续续的描述,我迅速拼凑出犯罪链条:外地诈骗团伙正在当地诱导王村长(化名),利用其身份及微信建立“贷款意向群”,以办理低息贷款为饵,诱导村民提供账户进行“资金过桥”,而此时许多村民已提供账户及身份信息。我迅速安抚沙某:沙先生,您做得非常对!这个电话可能避免了您和乡亲们遭受重大损失!”随即,我行对他的账户实施紧急管控。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反诈联防战全面启动:
群内截流:指导沙某在群里发布紧急警示,“各位乡亲注意!群里的客户经理是骗子冒充的!他们是要骗取我们的信息进行洗钱犯罪!”,这条信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立刻在群里引起了强烈反响。
警银联动:15分钟内将涉案信息同步至伊犁州反诈中心。我们紧急联系伊犁州反诈中心,提供了掌握的涉骗信息、村庄地址和村长联系方式。警方迅速响应,一场线上线下联动的反诈行动在寒冬夜色中快速铺开。
现场宣讲:特克斯县派出所民警连夜进村,当晚21:00在零下15℃的村委活动室开展反诈讲座,罗村长在民警出示的案例视频前猛拍大腿:“哎呀!我差点成了诈骗分子帮凶!”。同时,我们的反诈人员用维汉双语向村民普及反诈骗相关法律金融知识,活动室里此起彼伏的惊呼声,成了这个寒夜最温暖的声音。
那一夜,二十多个家庭在跨机构协作下避开财产损失。次日,所有潜在风险账户被实施48小时紧急止付。随后,我行发布反诈声明,全员响应,警示传播。在这个愈来愈冷的季节,我和我的战友,用一粒微光点亮另一粒微光,最终燃烧成反诈的熊熊火焰。
永不熄灭的守夜灯。七年反诈路,我从青涩的新兵成长为行内的“反诈标兵”。但最让我骄傲的不是拦截了多少资金,而是某天在菜市场遇见王奶奶(化名),她拉着我的手说:“现在收到陌生电话,我就想起你教的那句“天上不会掉馅饼!”。
常有人问,反诈工作苦吗?苦!但它值得!每当想起乡亲们感谢的笑脸和哽咽的话语,我就明白,我不是在管控账户,我是在守护一段人生、一份信任、一个完整的家。金融安全,从来不只是制度与科技的结合,更是人与心的共筑。而我,愿继续做那个深夜里永不退缩的反诈守夜人。因为我知道,每一次及时拦截的背后都是万家灯火的那一簇闪烁明灯,当夜幕降临,我依然会时常想起,在某个村庄的角落,有位老人正把存折与银行卡贴身藏好,安心入睡!
(通讯员:徐白冰 石玉玉)
【责任编辑:曹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