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疆伊犁国民村镇银行七十二团支行的一名综合柜员,在许多人眼中,我的工作无非是数钱、办理业务、保持微笑。然而只有同行才能更加明白,“三尺柜台”现在也同样已成为了没有硝烟的反诈前线。这里不曾响起枪声,却时刻进行着与诈骗分子之间惊心动魄的智力博弈。反诈于我们而言,早已超越口号,成为镌刻在日常工作中的使命,融于每一次耐心沟通的坚守之中。
初战:阻击二十万养老金的诈骗陷阱
刚入职不久的一天,有一位神色惶急、额角沁汗的大妈着急的冲到我的营业窗口前,要求紧急办理一笔大额转账业务,收款方是一个陌生个人账户。她不停查看手机,语气焦灼,几乎坐立难安。这时,“师父”在业务培训时反复强调的诈骗特征顿时在我脑海浮现:“异常紧张、持续联络、陌生账户、大额资金”。我立即故意放慢操作节奏,依循“四问一核实”原则温和询问:“阿姨,您和收款人认识吗?这笔款项的具体用途是什么?”。大妈起初极为不耐烦,埋怨我耽误她的“救命事”。但我坚持温言解释这是必要流程,再三沟通下,她才吞吐说出“实情”:“公安局李队长”称其涉案,需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以证清白。我心里一沉,这不就是典型的“公检法”诈骗!我立即汇报运营主管,一边安抚客户情绪,一边启动紧急止付流程并协助报警。最终,我们成功守护住了大妈二十万元的养老钱。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这份工作的千钧之责——我们不仅是业务经办者,更是客户资金安全的“最后一道闸门”。
从洞悉风险到沟通的艺术
自此,我学习反诈知识的动力愈发充沛。辨识虚假证件、分析异常流水、解读客户微表情……都成了我精进的日常课题。某日,一位年轻“白领”在办理网银U盾业务时随口提道:“对方说网银额度不够,U盾转账更快”,顿时引起我的警觉。追问用途,他称是“投资境外高回报项目”。我立刻联想到近期频发的“杀猪盘”案例。于是,我以系统升级需等待为由,一边递上反诈宣传折页,一边为他剖析类似骗局。起初他不以为意,认为我过度谨慎。我请来大堂经理一同耐心沟通,经过历时半小时的苦口婆心,他终于答应重新核实。几天后,他专程前来致谢,确认是骗局——我们帮他避免了五十万元的资金损失。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反诈不仅需有一双“火眼金睛”,更要懂得沟通的艺术与耐心的力量。我们无法替客户做决定,却必须将风险与责任清晰地传递给他们。
田间地头让反诈知识随麦香远扬
新疆兵团四师七十二团以农业生产为主,每逢春播秋收,乡亲们会终日忙于田间,极少有空走进银行,但诈骗份子却从不“农闲”,他们会冒充“农技专家”或“农资供应商”,通过短信、电话谎称提供“特效种子”和“低价化肥”,诱骗农户支付定金后便消失无踪。2024年春,我们支行开展“反诈知识进田间”活动。我与同事携宣传册与实用礼品,驾车穿梭于乡间地头。播种时节的农田里,拖拉机轰鸣、人影忙碌,一片蓬勃景象。我们走到贷款客户王大叔的地边,他正与老伴铺设地膜。见到我们,他笑问:“银行同志今天咋下地来了?是有好政策吗?”,我递上宣传册:我们是来给您送“防骗种子”。最近有人冒充卖农资的骗钱,您可得留神。”。王大叔起初不以为然:“我买种子只认镇上熟人,错不了。”一旁的大婶插话:“隔壁老李就是在网上付了2000元定金买种子,结果被拉黑了!”,我们趁机讲解诈骗套路:骗子以低价诱饵吸引转账,收钱后便会失联,以后遇到特别便宜的农资千万别急着转钱,先到镇上店里比比价,或者打个电话问我们也行。”,王大叔终于郑重地点了点头。
如今,反诈已彻底融入我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为老年人开卡,总会多叮咛一句“陌生电话让转账,千万不能信”;见到客户接电话时神色紧张,我便从窗口递出纸条:“是否接到可疑电话?需要帮忙吗?”,支行也成为反诈宣传站:窗口贴着提示语、宣传架摆满手册,我们更与辖区派出所建立联防机制,确保一有可疑会立即响应。
(通讯员:时紫涵 石玉玉)
【责任编辑:曹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