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mszkjr2022@126.com
论如何构建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安全双支柱
2025年06月24日 13:33 来源:山西黎城农商银行

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银行的安全防线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构。伴随着银行安防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深入推进,银行安全呈现出从传统的安全向网络安全交织重叠的现象。视频监控系统与网络安全体系,这两个曾经独立运作的领域,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深度融合,共同构筑起数字时代金融安全的“双核心”。

 

近年来,海康威视IVMS系统,以及IP摄像机/NVR设备固件中,相继发现存在远程代码执行漏洞,网络攻击者可轻而易举的获取服务器webshell相关权限,进行远程恶意代码攻击。这些再次提示与警示我们,构建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安全刻不容缓。

 

银行安防的双重使命: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攻防战。

 

银行安全体系正面临双重挑战:物理空间中的犯罪手段不断升级,数字世界的网络攻击日趋复杂。随着银行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单靠简单的防火墙、策略想把攻击者挡在业务网络安全之外,变得难上加难,网络攻击者针对监控系统的网络入侵尝试不断增加,犯罪分子的攻击重心正在从“砸玻璃”转向“破防火墙”。

 

一些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自助银行取款区,4K智能摄像头可实时识别可疑包裹、异常人脸表情和特定行为模式;在数据中心,AI驱动的流量分析系统正在毫秒级识别DDoS攻击特征。这种物理与数字的联防机制,使得针对银行的入侵行动可能在犯罪预备阶段就被系统预警。

 

视频监控系统的网络安全化转型

 

传统监控系统正在经历“从孤立到互联”的革命性转变。银行的智慧安防平台可以接入成千上万的监控终端,每天产生几百TB视频数据。这种规模的物联化也带来了新的脆弱性:攻击者可能通过入侵摄像头固件获取内部网络权限,或篡改视频数据掩盖犯罪痕迹。银行安全防护的范式正在发生转变:一是信创设备改造:采用国密算法的视频流加密技术,确保从摄像头到存储服务器的端到端安全。二是设备指纹认证:每个监控终端植入唯一数字身份,杜绝仿冒设备接入。

三是内外网物理隔离:严格落实内外网物理隔离制度,确保视频监控网络与业务网络的隔离。

 

网络安全体系的视觉化升级

 

网络安全防护正在突破传统流量分析的局限,引入视频智能分析技术。我们可将机房监控视频流与网络日志进行关联分析,及时发现内部人员通过移动存储设备物理植入病毒的攻击事件。这种跨模态的安全分析标志着安防系统进入多维感知时代。创新实践包括:一是移动存储设备的认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360、火绒等安全管理平台,对移动存储设备进行注册认证;二是生物特征强化认证:通过视频活体检测增强远程开户等场景的安全性;三是远程监控中心应急指挥系统:可以通过远程监控中心构建远程预警与处置平台。

 

智能融合:AI重构安全防御范式

 

AI学习技术正在重塑银行安防的每个环节。一些国有大行部署的智能风控系统,通过分析客户在柜台前的微表情、语音特征与交易数据的多维度关联,将诈骗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8.7%。这种跨模态分析能力,使得安全防护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测。AI应用场景:1.异常行为预测:通过历史数据训练模型,预判潜在的安全威胁;2. 自适应防御网络:根据攻击特征动态调整监控策略与网络防护规则;3. 虚拟安全沙盘: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各种攻击场景,优化防御策略

 

零信任架构下的安防新生态

 

在远程银行、开放API等新业态冲击下,"永不信任,持续验证"的零信任原则正在重构银行安全体系。可以对监控系统实施的动态权限管理,将视频监控数据访问权限细分为多个等级,结合员工位置、设备状态、网络环境实施实时授权。

 

构建策略包括:一是微隔离技术:将视频存储区、分析区、调阅区进行逻辑隔离;二是上下文感知访问控制:根据时间、位置、行为特征动态调整权限。

 

未来图景:泛在智能安全网络

 

随着5G、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成熟,银行安防系统正在向"云边端"协同架构演进。一些外资银行部署的"5G智能金库",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实现视频分析本地化处理,将异常事件响应时间缩短至200毫秒。这种分布式智能将推动安全防护从中心化向泛在化转变。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银行的安全边界早已突破物理围墙的局限。视频监控与网络安全的深度融合,不仅构建起立体化的防御矩阵,更催生出具有自主进化能力的智能安全生态。当每个摄像头都成为网络安全传感器,每段数据流都蕴含空间安全信息,银行业将真正实现"安全即服务"的质变升级。这种转变不仅关乎技术革新,更是对金融机构安全运营理念的彻底重构——在数字世界的每个比特与物理世界的每个原子之间,编织起牢不可破的防护之网。

 

(作者系黎城农商银行安全保卫部经理 卫亮)


【责任编辑:曹鑫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