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mszkjr2022@126.com
实施科学的文化人才战略,激发合肥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025年05月21日 13:07 来源:农金在线网

推动合肥市文旅产业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精心编制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完善出台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政策制度,加大投入人才保障经费,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环境,合肥市文化人才队伍数量得到进一步发展,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文化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相对缺乏,分布不均。一些文艺创作、文化研究等领域缺少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能够整合文化资源、精通资本运作和市场营销的文化经营管理高级人才。艺术研究院、剧场文化队伍年龄普遍偏大,许多临近退休,年轻人才出现断档现象,没有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次。


文化人才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经费投入力度还不够大,近年来,市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经费,但与同类先进城市比,与持续上涨的物价水平相比,仍有不少差距。高层次人才引进难,优秀人才引进留不住。一方面城市地位、定位对知名文化人才吸引力不大,引进人才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文化系统收入相对较低。演艺人才待遇偏低,影响了演艺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文化人才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人才进出渠道不畅通。现行事业单位尚未建立起人才流动机制,受编制的限制,一方面优秀专业人才难以引进,一些优秀高层次人才从事着一些简单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不能得到更多的施展才能的机会,无法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不能胜任工作的从业人员又无法调离,使得人才结构很难优化。


培养机制缺失,缺乏系统化培训体系,文化人才技能更新滞后,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本土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还不够深入和持续,与其他城市的交流还不够深入。


实施科学的人才战略,提升合肥市的文化软实力,为此,建议:


在基层文艺人才选拔与培养,要积极合理地建设和控制好人才艺术培养策略,将当前人才优势和合肥市相关政策相结合,只有将基层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基层文艺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加大集聚高层次人才和积极人才资本的力度,吸引和留住高精尖的文艺人才。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要坚持唯才是举,量才录用,真正把“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人才推上文化事业的第一线。其次,制定吸引文化人才的优惠政策。要建立文化人才资源开发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合肥市应重视文化人才的引进,不断优化引进文化人才的环境,运用多种形式吸引急需人才,稳定现有人才。合肥可以学习杭州关于文化人才的引进和落户的相关政策,加强专项文化政策供给,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吸引外来优秀的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艺人才的培养力度,定期开展各类专业培训,邀请国家级大师授课,和其他优秀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要拓宽培养渠道。要把短期培训与脱产进修结合起来,把岗位培养与挂职锻炼结合起来,既培养又使用,真正让文化人才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对文化人才的优秀成果和作品,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推介,扩大社会影响。积极培养创作和研究学科的带头人,对有潜质的专业艺术人才加大培养和使用力度。要给予文化人才以充分的生活保障,使他们能全身心地工作。要给予文化人才学习考察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领导要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制度,了解文化人才的工作生活情况,多办实事好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紧缺文化人才的引进、有突出贡献文化人才的奖励、特殊急需文化人才的培养资助等。要设立文化人才基金,如建立“文化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高级文化人才培训基金”、 “高级文化人才突出贡献奖励基金”“高级文化人才生活补贴基金”等,专款专用。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为文化人才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等提供足够的经费资助。对合肥各艺术协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比如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民俗学会等。


现代文化产业是技术和文化高度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需要一支兼具创意、技术与经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要围绕我市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强文化科技人才培养,使他们能够掌握核心技术,具备较强高新技术研发能力,成为能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中多种产业需求 的文化资本人才、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真正能够担当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政府部门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整合园区和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力量等相关资源加紧开展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同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与文化领域创造性劳动相适应的人才使用制度以及与文化生产规律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加快培养形成一支能够担当产业发展重任的文化科技人才队伍。


加大文化人才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集中展示。对于合肥的民俗和传统文化,合肥市政府应集中展示和宣传。深入挖掘合肥文化资源,丰富演艺、夜游、乡村、节庆等旅游娱乐要素,发展工艺美术、演艺影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节庆会员等特色产业,培育品牌集群。深入挖掘合肥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发展文艺演艺与民俗娱乐。建议组织全国知名作家到合肥旅游和创作,作品集结成册,拍摄节目,也可在网络平台等新媒体进行宣传和推广。以文化名人为标杆,设立专项冠名有奖征文活动,评选优秀作家等。加强文学作品和影视的融合。影视改编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传播途径,还推动了文学作品的跨媒介创新。加大合肥本土的名人、地标等方面的文化的宣传、推广。在剧团演艺方面,多推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比如庐剧,还有其他宣传合肥的演出作品。


融入长三角文化圈,加强文化产业的深度合作和人才的交流。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一体化进程不仅关乎区域经济的繁荣,更承载着文化融合与创新的历史使命。文化先行,不仅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推动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集群。例如,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够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还能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和投资者,为长三角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区域文化产业合作,构建长三角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可以促进区域间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孵化器等平台,吸引文化企业和创意人才集聚,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引擎。合力加快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持续深化的关键。在保持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鼓励文化创新,可以激发区域发展的内在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文化+行动,包括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鼓励原创内容创作,推动艺术与科技、商业等领域的跨界合作,以及加强与国际文化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创新人才等。同时,文化创新还应体现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通过文化引领,提升区域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源汇聚长三角,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系民盟盟员、金融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金融作协副秘书长、合肥市作协会员 乐华丽)



【责任编辑:陈雨晴】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