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数字经济时代,政府、银行与企业构成了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三角。这三者不仅遵循市场规律并受到制度约束,更在相互制衡中彼此依存。相较于传统模式下单一的监管与资金供给关系,如今这三者间的互动正逐步转变为一种注重资源分配与风险共担的动态平衡。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制度供给者,负责制定央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又是市场监督者,通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反垄断审查等手段来维护市场秩序。政府的精准调控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通过定向再贷款来引导银行资金流向科技创新和绿色产业,这就像一只“看得见的手”,巧妙地调节着经济流向。
银行则作为传导枢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的引入,使得商业银行成为政策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的“变压器”,既体现了市场化定价的原则,又满足了服务实体的需求。
企业则是社会经济活力的源泉,它们创造就业、税收和技术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的反馈闭环更是推动了制度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在这一框架下,“政银企”三者各司其职,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政府主导,通过财政注资与银行配套贷款的方式,大力扶持产业发展。央行的定向降准政策更是引导银行增加了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使得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所需资金。以嘉善县为例,县科技局积极牵头,将县域内的科技型企业纳入科技库,这些企业可以直接向特定银行申请“科技贷”,享受低利息、信用免担保的优惠政策。
银行创新服务,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向企业发放贴息贷款。它们还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为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嘉善联合村镇银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行积极响应科技局的政策,为科技型企业发放低息贷款,并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推出了特色贷款产品“嘉善·科创共担贷”。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银行的风险压力,还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
企业则积极响应政策导向,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它们利用技术手段将财务管理系统与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直接连接,实现了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实时交互与自动化处理。这不仅提升了资金管理效率、降低了操作风险,还赋能企业精细化运营,实现了真正的银企直联。
理想中的“政银企”关系应当是这样的:政府如同一位明智的“园丁”,负责制定规则并修剪风险;银行则像源源不断的“水源”,灌溉着经济的土地,保障其健康发展;而企业则是那片充满希望的“沃土”,提供着滋养社会经济发展的肥沃土壤。
综上所述,只有实现“政银企”的协同发展,才能真正引来金融的“活水”,滋养这片金融的“沃土”,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系嘉善联合村镇银行 沈祎诚)
【责任编辑:陈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