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mszkjr2022@126.com
“四轮定位”坚守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2024年11月19日 12:53 来源:农金在线网

建设金融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任务,在湖北省联社党委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导下,湖北三峡农商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守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践行“两山”理论,服务三农沃土,坚持“四轮定位”,做实“五篇大文章”,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激活高质量发展源动力。


在胸怀“国之大者”中坚守政治定位


2024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专题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金融问题”。金融是“国之大者”,建设金融强国,必须深刻把握“八个坚持”基本要义和实践意义,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宏伟蓝图“立柱架梁”。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本任务。在强化政治引领上,坚守初心,回归本源,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高质量服务好国家战略,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在强化政治定力上,坚定信心,克难攻坚,高质量服务好宏观经济政策,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专题研讨班精神贯通衔接;在强化政治责任上,坚固恒心,坚守“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高质量防范金融风险。


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是根本保证。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一条开拓创新之路、自信自立之路、行稳致远之路、长治久安之路,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首要问题,也是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延安时期,毛泽东将“调整金融关系”明确写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在金融工作中,要深入持久强化党建聚魂和文化聚力工程,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高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确保党的意志主张融入金融工作决策体系,把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巩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根本宗旨。金融业增加值是实体经济的一面镜子,其在GDP中所占比重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已经接近8%,高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规模分别达到433万亿元和39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6%和6.4%。金融与实体经济血脉相连,必须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打造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高质量普惠金融服务机制,持续加大对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三农”、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支持,为服务民生福祉和经济社会提供更多的“金融活水”。


在聚焦“省之要者”中坚守责任定位


当前,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大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贯彻落实湖北省委“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重大部署,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是湖北金融业的重要责任。


锚定中部崛起战略支点责任。建成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赋予的历史使命。《湖北省域战略规划》凝聚区位优势、产业优势、金融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将支点建设“五个功能定位”细化到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层级、各方面。截至9月末,湖北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7万亿元,同比增长8.14%,比全国高0.54个百分点;各项存款余额9.4万亿元,增长8.46%,强化金融责任,服务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科技金融提能、绿色金融突破、普惠金融增量、养老金融创新、数字金融提速,高质量服务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区域发展、绿色发展,既是战略支撑点,也是发展着力点。


锚定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责任。2024年8月和10月,省政府相继出台《湖北省科技金融质效提升行动方案》和《关于加强财政金融协同服务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科技创新聚势突破,“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4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16个,均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5万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满足初创期、孵化期、瞪羚期等的科技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孵化带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为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锚定流域治理共同缔造责任。湖北“九省通衢”,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也是最早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七个省市之一。围绕中部粮仓、产业创新、绿色发展、三大都市圈、四大发展带等重大战略规划,提升金融功能和金融能级,助力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流域综合治理、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增强战略支点的辐射带动力、服务承载力和要素集聚力。


在情系“民之盼者”中坚守服务定位


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三峡农商行发力地方金融主力军优势,致力“宜荆荆都市圈”建设,用心用情交出金融为民温暖答卷。


高质量服务“蓝天碧水净土”。宜昌是湖北省入围中部地区的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2023年成功挤入全国GDP五十强城市。三峡农商行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发力民生林业、绿色农业、健康养殖、生态旅游、绿色城镇、美丽乡村、节能减排、水土治理“八大重点”,服务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智能制造、新生态绿色食品、新电商“五新”产业体系,创新推出“排污权抵质押贷”、“三峡物流园市场e贷”等50多款区域性信贷产品,为兴发集团、宜化等全市150余家化工转型、生态农业和新能源企业发放贷款21亿元,为助力长江岸线综合整治、集约环保型园区建设和长江沿线生态旅游发展凝聚金融资源。


高质量服务“民生民营民本”。习近平总书记4月22日至24日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营经济起步于民、兴盛于民,在吸纳就业、促进增收、统筹城乡、维护和谐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峡农商行围绕企业所需,全面收集、梳理国家、省市级层面等系列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开展落实群众路线“六访六增”活动,上门送政策、送资金、送服务,优化金融服务营商环境,全身心为民生民营民本“雪中送炭”。搭建“省农担+省再担+市融资担保集团+三峡农商行”等多元化担保合作平台,开发“再担园区贷”、“知识产权质押贷”“创业担保贷款”“小巨人信用贷”等特色贷款,打通三峡物流园等10个专业市场便捷信贷,为200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解决技术升级贷款50亿元,为9000多家小微实体提供普惠贷款387亿元。


高质量服务“支农富农强农”。11月4日到5日,在湖北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枝江素有“三峡水乡、鱼米之乡”之称,拥有全国县域经济、科技创新、农产品数字化等八个“全国百强”品牌,枝江农商行跟进市行“千名金融村官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坚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96个,投放涉农贷款4万户、188亿元,形成“农合联+天雨农担+农商行+涉农奖补+农业保险+政务平台”数字服务模式,该行探索的探索“四政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得到省市政府部门的认可。


在落实“行之兴者”中坚守发展定位


当前,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领域金融风险、非法金融活动风险突出,传染性、破坏性特别强,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必须更加注重提质增效,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管好持续发展“钱袋子”。近年来,三峡农商行持续“优资产、调结构、防风险、强资本”,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管理精细化、标准化水平,提升业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规模、资产质量、人均效益均居全省农商行第一方阵,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2024年8月29日,第三届农商银行百人会宜昌会议开幕,继2023年枝江农商行上榜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农村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排行榜”后,三峡农商行资产质量管理相关经验得到全国同行的肯定和认可。


护航实体经济“钱袋子”。“把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作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面对“新质生产力”命题之下的新技术迭代、资本财富增长、消费内循环升级等新发展格局,注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跨越式发展,以数字技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在城市创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产业转型上,支持发展有基础、产品有市场、产出有效益的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档升级、扩大产能、增大效益,以创新思维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共推实体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充盈百姓民生“钱袋子”。普惠群体具有相对脆弱和敏感性,金融产品、业务模式的设计要贯彻负责任金融理念,充分考虑人民切身利益,更好地满足“三农”、小微企业、新市民等重点群体的差异化、定制化金融需求,结合地域资源禀赋,发展养老金融,推动养老领域信贷投放,提升老年群体现金支付、账户服务等金融服务质量,在满足“普”和“惠”的基础上,共同探索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作者系湖北三峡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梅素益)



【责任编辑:刘一然】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