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履行货币政策制定、金融稳定维护等职责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鉴于会计核算面临资产确认待明确、会计计量有难度、信息披露不充分等挑战,探讨央行数据资产的会计核算问题,对于提升数据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金融创新等具有重要意义。建议要明确数据资产的确认标准,积极探索合适的计量属性,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
[关键词]金融;数据资产;会计核算;思考建议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履行货币政策制定、金融稳定维护等职责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鉴于会计核算面临资产确认待明确、会计计量有难度、信息披露不充分等挑战,探讨央行数据资产的会计核算问题,对于提升数据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金融创新等具有重要意义。建议要明确数据资产的确认标准,积极探索合适的计量属性,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
一、央行数据资产的现状
近年来,央行充分认识到数据资产的重要价值,逐步探索建立数据治理体系,包括梳理数据管理部门职责、搭建顶层设计、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等,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建成全国性的数据集中核算系统,依托总行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进行标准化操作。然而,在会计核算层面,如何准确计量和报告数据资产的价值等,仍是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核算面临的挑战
(一)资产确认待明确。
财政部在2024年2月发布的《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的通知》中,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是指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在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持有或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管理服务潜力或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数据资源。”但落实会计核算时,如何确定哪些数据属于资产范畴,以及如何确定其入账价值,是首要难题。以调查统计业务为例,央行在履职过程中从商业银行、机构、企业、居民等处获取了大量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在根据业务需求进行加工、处理后形成了衍生数据,如何对原始数据与衍生数据进行确权与会计确认、成本或价值应如何准确计量等问题目前尚未有明确答案。
(二)会计计量有难度。
会计计量包括计价方法、价值调整以及折旧计算等方面。一是计价方法。央行对于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以往一贯采用历史成本法计价,但数据资产的价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数据质量、时效性、稀缺性等,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方法可能不再适用全部情形。二是折旧计算。作为无形资产的数据资产,使用寿命同样具有难以确定的属性,因此,数据资产的折旧计算需要结合其自身特点,合理界定使用年限,选择最佳摊销方法,才能准确反映实际价值。三是价值调整。数据资产的价值时常呈现较大波动性,它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边际效益可能会递减,但也有可能在加工归集后产生衍生价值,甚至会因为政策调整等因素导致价值出现大幅变动。如何对增减部分进行价值调整,也是操作中的难点。
(三)信息披露不充分。
关于数据资产管理的具体法规政策正在逐步完善中,央行虽然高度重视数据资产管理工作,并于2024年陆续下发了《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级机构探索、落实数据资产从严配置、准确登记、规范使用、开发共享、审慎处置、信息披露等全过程管理机制,但此项工作尚在推进过程中,数据资产未被正式纳入央行会计报表中进行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体系中关于数据资产的信息披露也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数据资产的确认标准。
央行对数据资产进行会计确认时,应遵循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数据资产的特性进行操作。具体来说,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据资产的确权。央行首先需要明确哪些数据资产是实际存在且对其具有合法拥有或控制权的。这包括数据资源的持有目的、形成方式、业务模式以及与数据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消耗方式等。二是符合资产的定义。数据资产应满足资产的定义,即由央行在过去的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由央行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管理服务潜力或会给央行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三是能够产生管理服务力或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这是确认资产的重要条件之一,央行需要全面评估数据资产在未来能否产生管理服务力或为其创造经济利益。四是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数据资产的成本或者价值必须能够可靠的计量。央行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数据治理体系、成本归集和分摊机制、内部控制体系和信息系统支持,以确保数据资产的成本或价值能力得到准确计量。五是分类确认。根据数据资产的不同特性和持有目的等,建议央行将其在无形资产中进行二级分类,按照业务属性确认为征信数据、信贷数据、会计数据等,从而便于更精准的反映资产价值及进行后续处理。
(二)积极探索合适的计量属性。
鉴于数据资产价值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计价方法的选择需要能够反映数据资产的实际价值。计价方法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适用场景和优势。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央行应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评价方法或组合使用多种方法。如:成本法主要基本数据资产的开发、获取、维护等成本来评估其价值,央行需详细记录和分析数据资产从产生到当前状态所投入的各项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物力成本等;市场法通过参考类似数据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来确定其价值,央行需收集和分析市场上类似数据资产的交易案例,或者请第三方公司来评估交易价格,从而确定入账价值;收益法通过预测数据资产在未来能够产生的经济收益来评估其价值。央行需分析数据资产的应用场景等因素,确定数据资产在未来能够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收益。同时,央行应根据不同类别的数据资产属性,采用合理的摊销方法进行折旧计算。常见的摊销方法有直线法和加速摊销法,具体选择需根据数据资产的特点和预期经济利益的消耗方式确定。与此同时,央行需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对数据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如有减值迹象,应计提减值准备,确保计量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
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要求的前提下,央行应建立规范的数据资产会计披露机制,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审核、编制报表和主动在会计披露中公开数据资产相关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一是明确披露范围。首先,央行需要明确哪些数据资产需要纳入会计披露的范围。这通常包括央行在业务运营过程中产生、获取或管理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数据资源。二是制定披露标准。央行应依据相关会计准则和法规,结合数据资产的特点,制定详细的披露标准。这些标准应涵盖数据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等方面,确保披露内容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三是制定披露流程。央行应建立规范的数据资产会计披露流程,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审核、编制报表和对外发布等环节。流程中应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时间节点和质量要求,确保披露工作的顺利进行。四是采取合适的披露方式。央行可以选择在财务报告、官方网站、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渠道进行数据资产会计披露。披露方式应充分考虑信息受众的需求和接受习惯,确保披露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有效接收。五是强化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央行在披露数据资产会计信息时,应注重提高透明度,充分披露数据资产的形成过程、价值评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这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促进数据资产的有效利用和监督。六是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为确保数据资产会计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央行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度,对数据资产的管理和使用进行全程监控。同时,还应接受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七是关注法规政策变化。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数据资产重要性的日益凸显,相关法规政策可能会不断调整和完善。央行应密切关注法规政策的变化动态,及时调整和优化数据资产会计披露机制,确保合规性。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景德镇市分行 乐桐鑫)
【责任编辑:刘一然】